文∕轟ㄟ

今年女性影展看的前三部片恰好都是國內出品的紀錄片,趕了頭香看開幕片《麵包情人》。這部為這次影展博得滿堂彩的電影,本身還在釜山影展參展,導演李靖惠抽空回來參加開幕式,結果從韓國傳回本片得到「AND發行獎」的消息。從新聞得知此殊榮獎金甚少,但作為第一個拿到此獎項的國片已屬不易,更難得的是,根據導演本人的說法,得到這個獎的電影,可以得到補助、在韓國國內做公開的商業放映。真個是雙喜臨門。

 

本片以長達十二年多的時間,追蹤台北市一家安養院內的老年患者與菲律賓籍看護移工的生活,而主要聚焦於貝比Babe、羅莉塔Lolita、艾琳Arlene、瑪琳Marlyn等四位移工。幾乎所有的紀錄片工作者,創作起點都是日常生活周遭的人事物,李靖惠也不例外。她自陳,拍攝這個紀錄片計畫之初,是由於自己的阿嬤就住在那間安養院裡,才得以近距離接觸外籍移工,深入她們的生活。李靖惠以近乎人類學者加超限馬拉松的毅力,不但一部片拍了十二年,還將觸角伸到菲律賓,去觀察追蹤她們的原鄉與生活。李靖惠涉入此拍攝計畫之深,與其說這是關於菲律賓移工的紀錄片,不如說這是關於她的幾位朋友的生命歷程的影像紀錄,而這群朋友恰好是菲律賓移工。

 

本片雖然只以四個人物為重要核心,但從此輻散開來的,是四個菲律賓的跨國移工家庭、一座台北的安養院、還有整個台灣的外籍看護招募雇用體制與政策的寬闊視野。從電影開場沒多久,我們看到應該是馬尼拉某個台灣的外勞仲介公司進行面試的畫面,就具體而微地展現這個跨國產業下的某種不人道:面試的內容包括將人從床上抬到輪椅上的舉重測試,以及仲介公司的人員對菲律賓人問她會不會找麻煩等等,毫無遮掩地收入鏡頭。在台北的安養院的場景中,老闆娘面對鏡頭侃侃而談,也大剌剌表明她對這幾位移工的欣賞,在於她們聽話、不會出狀況。電影雖然有可能強化一些雇主無良、移工處境慘無人道的刻板印象,但本片的鏡頭語言也相當精準地呈現人的情緒、情境、掙扎、不捨、不堪。在大約一百分鐘的篇幅中,各個主要人物都很立體而且複雜,同時鏡頭又能避免過多的一廂情願,加上穿插的動畫與移工詩作,讓電影更有節奏感、更活潑,成為情緒、形式、內容皆飽滿的紀錄片。

 

在映後座談中,李靖惠自述本片的創作動機,是要說一個空間裡兩群回不了家的人的故事。與印象中的社運人士或紀錄片工作者強烈的社會使命感不同,李靖惠的電影有比較多的感性訴求,也因此片中關於國內的外籍移工僱用機制、看護機制、引進外籍移工政策等體制性問題的批判並不多。即使是有,也多只側寫或點到為止,將最多的篇幅留給主人翁自己說故事。當然,電影中還是道出李導演的社會關懷,提醒我們菲律賓與台灣這兩塊感覺有些遙遠、但其實非常鄰近的土地,一個是全球最大的流動勞力輸出國,一個是全球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地區,兩者隱然間彼此牽動之處極其密切。這部既私密又帶著高度社會性格的電影,為我們示範以小觀大,從生活細微處看見整個國家社會乃至全球體制運作的印記。最後一定要提一下的,是本片剪輯陳博文,從李靖惠手上近五百個小時的毛片中,剪出不到兩個小時的成品,整個剪輯工程耗時兩年半,真是不可思議。

 

本文轉載自「論轟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neyandH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