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的冬天,冷瑟的空氣、灰灰的天空、綿綿的雨;生命的冬天,慘淡的生活交錯與美麗的回憶。透過鏡頭,安養院的老人們,緩緩訴說生命的春天,原來愛情是恆常的珍寶,苦澀與甜美交錯。在魔幻與真實交錯的空間,乾渴的身軀冉冉升起無盡的思念與等待,在燈火明滅的城市中,誰能知道我…。繼《家在何方》、《阿嬤的戀歌》之後,本影片為導演李靖惠「家國四部曲」之第三部曲。
《思念之城》延續《家在何方》及《阿嬤的戀歌》對家庭與老人議題的關注,以及對女性與老人的關懷。從1996年進入安養院的場域之後,我從安養院老人的居住困境中,慢慢觸摸他們年老的身軀,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。老人們受困於這個寂寞的場所,有的默然接受,有的試圖脫困;在有聲無聲之間,靜止與行動之間,我深深感受他們的困境與想望。而老人的家人、社會以及國家是否也看到他們的處境呢?還是視而不見呢?又或是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呢?《思念之城》的創作理念乃試圖為弱勢的老人發聲,呈現他們的困境與願望。
《思念之城》影片內容敘述幾位年長奶奶的生命故事與婚姻經歷;另一方面則透過冬天的情境,細膩地表達安養院老人的生活處境,並紀錄老人的心情,以及「回家」的期待。這些一心期盼兒子來探望的奶奶們,至終盼到的卻多是女兒或孫女的探訪。在封閉的空間、停滯的氛圍中,影片以女性觀點呈現重男輕女世代所面臨的失落感,以及老人與家族中女性晚輩之間的動人情感。女性意識的覺醒,批判儒家父權社會中男尊女卑的觀念,是個人重要的思維。對我而言,女性意識並非排「他」的,而是溫柔敦厚、有容乃大的相互理解與堅定自覺,是從人的本質對應性別及社會的共處情境,從結構性的深層思考及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中發展而成的。
本片延續個人對「老人照顧議題」的關懷,以女性自覺的觀點,呈現「家的變遷與追尋」。台灣因為高齡化時代的來臨,許多老人開始被送進安養院。對於這些步入黃昏之年的老人,他們窩身起居的「家」被遷移到安養院,於是影片以安養院的空間為基調,紀錄老人居住在安養院邊緣化的處境。多年來我以安養院家屬的身份,得以深入其它媒體所無法拍攝的私人安養院。這也是台灣第一部深入安養院空間的紀錄片,「透明化」隱藏其間的照顧工作,期能為弱勢的老人發聲,使其能老有所終。
● 李靖惠導演終於完成她的老人三部曲了,從《家在何方》(1999)到《阿嬤的戀歌》(2003),再到這部《思念之城》(2007),靖惠證明了她是國內極少數對老人題材關切又瞭解的導演,她的耐性與誠意,更是無可匹敵。──游惠貞(影展策展人)
● 被安置在安養院的阿嬤有著驚人的記憶力,不斷唱著男女情歌,畫面紀錄的卻是三代女性在愛情、婚姻、生活與子女教養等面臨的問題。歌詞甜蜜,卻掩不住女性命運的滄桑。──陳儒修 (政大廣電系副教授)
● 當女性主義遇到老殘弱勢,《家在何方》沒有流於片面的濫情與說教,而在試著尋找平衡點,或者說留給觀眾去思考。《家在何方》讓我永遠記得,外公探望外婆時,兩位老人完全不理會、不在意攝影機,所呈現的那種關愛與深情。真情流露,提供了人世間最珍貴、最難忘的圖像。──李幼新(影評人)
● 本片片長101分鐘,這在台灣紀錄片裡是少有的長,但是整個觀影過程中,並不會讓人感到沈悶冗長,因為比起老人對家人的思念,分分秒秒無止境的過去來說,的確算不得什麼長。導演李靖惠在這部影片裡表現得可圈可點,我想這是唯有在養護中心曾經花下長時間的人,並且有一顆關懷的心眼,才能看得到,才能聽得到,也才能想得到的。──王慰慈(淡江大學大傳系副教授)
● 《思念之城》充滿隱喻,是部感人又引人深思的影片。幾個老人的故事,猶如再現某個時代的歷史。沉穩的敘事、麗質的影音,涓涓流出深刻的思念。影片催逼我們思索,到底能為我們的老人與女人投注怎樣的關注。──井迎兆(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)
★ 女性影展
★ 光鹽影展
★ 加台人權影展
★ 世界人類學大會
★ 台北電影獎入圍
★ 南方影展最佳紀錄片
★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
★ 台灣地方誌影展推薦放映
★ 映像公與義記錄片入選獎
★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入圍
留言列表